• slider image 409
  • slider image 436
  • slider image 437
  • slider image 439
:::

All RSS

2023-06-02 成績好、家境好,卻不服管教,不尊重老師!嘉嘉老師:這世界不缺聰明的腦袋, 但缺善良的心

從沒認真上課的他,因為有家教支撐,成績保持前三名,課本從沒翻到正確的頁數,也從不做筆記,但你隨時抽問,他都能說出正確答案。許多老師因此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口頭規勸他的行為後,就任他自由發展,不了了之。

2023-06-02 適性育才!桃市東興、桃園、會稽與龍興國中「資優班」各擅勝場

(觀傳媒桃園新聞)【記者潘明賜/專題報導】桃園市政府教育局落實教育部資優教育推動計畫,以適性多元、優質發展為推動特殊教育精緻化標的,每年辦理資優鑑定及提供符合資優特質的學生適性安置。根據110學年度教育局的「桃園市國民中小學資優資源班」資料顯示,在國中方面,桃園有28所分別設有英語、數理資優班,其中也有10所學校同時設立英語、數理資優班,另有2所學校設有創造能力資優班、2所學校設有資優巡迴輔導班,各具發展特色。

2023-06-01 北分署助青年創業 開辦專班教你學撇步

【愛傳媒報導】隨著AI運用、行動雲端、社群網路盛行,青年的職涯規劃也更趨多元,職場、斜槓、創業都是青年的職涯選項,而新世代的創業也與傳統創業迥然不同,加入更多的...

2023-06-01 雙語政策問題多 教團促全面停止推動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雙語政策未經評估就推動,恐讓學生中、英文都學不好!」全教總等教團1日召開記者會,呼籲停止「雙語政策」及相關補助,同時也應廢除雙語政策評鑑、非英語科教師用英語口試,並加強現有專門英語課程的教學,而非科科都用英文授課。教團表示,雙語政策已經沒有必要,而且還出現中文程度被拖累的現象,應該儘速停止。 ##雙語政策顧此失彼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政府近年推動雙語教育,已經造成現場教師、學生等抱怨連連,過去包括副總統賴清德說2024年台南市要全面雙語化,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說2026年台北市要全面雙語化,目前看來都難以達成,可見雙語政策完全不切實際,政府應該加強...

2023-05-31 8成學童不知能源靠進口 環保意識闕如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8成國中小學童不知道台灣高度仰賴能源進口!對此,金車基金會環境組組長洪采庭31日受訪時指出,這意味著學童難以理解「節能」與「減碳」的關係,因為台灣高度仰賴火力發電,所以只要減少電力使用,就能節省化石燃料消耗。新北市新泰國中校長陳玉芬表示,將環保教育融入課程愈來愈重要。 ##節能、減碳難連結 洪采庭公布問卷調查結果說,受訪對象的年齡為國小到國中,調查青少年對節能減碳的認知,發現有超過8成以上的兒少不知道「台灣能源大量仰賴進口」,但兒少能意識到,太陽能與風力等再生能源為台灣政府重點發展的項目。 她受訪時表示,調查結果其實顯示,許多學童都無法理解「節...

2023-05-28 (專論)教育之癌

https://media.zenfs.com/ko/taiwantimes_374/79894ed199db5ae2686d891d3b025065

2023-05-26 大女兒28歲辭掉工作,重念大一,小女兒留學返台端盤子;溫美玉:不幫孩子做決定,「放手」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溫美玉教養孩子,唯一堅持的一件事是,她們必須在高中時期出國當交換生至少一年,離開父母和熟悉的環境,獨自生活,體會什麼事都得自己來的感受。在教師界一提到溫美玉,是許多人心中的偶像。2013年她所創辦的「溫老師備課Party」社團,有13萬名成員,是全台最大的教學社群;曾有老師留言:「可以不去蔡依林的演唱會,但溫老師的研習一定要搶到名額參加!」

2023-05-25 苗縣148校3至8年級2.7萬人檢測 鍾東錦期厚植孩子學力為人生鋪路

苗栗縣112年度國民中小學基本學習能力檢測登場,全縣148所國中小3至8年級2萬7321人,25日全國16縣市同步進行國語文、英語文及數學3科的學力檢測,以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作為老師教學調整及補強的參考。縣長鍾東錦上午到啟文國小關心今年檢測特色與要點,期許透過具體的分析資料,針對學力偏低的學校和區域到校或分區輔導,親師生攜手全面性提升孩子學力。縣府25日在啟文國小舉行國中小學生學力檢測記者會,由縣長鍾東錦主持,出席人員有教育處長葉芯慧、學管科長王芝翔、苗栗縣教師會理事長李彥瑤、校長協會理事長吳俊秀、家長協會理事長黃正銘及輔導團各領域的校長代表等,各界人士出席、發言踴躍,顯示對百年教育大業的重視。教育處長葉芯慧說明,今年國中小學力檢測有別於往年,除3年級英語仍由國小英語輔導團命題外,其餘均由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統一命題,比照國中會考採答案卡畫記、電腦閱卷方式辦理,讓學生提早熟悉會考模式,也讓校方、教師、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適時提供協助、提升成效。今天有包括6都的新北、桃園、台中、台南及苗栗等16縣市,同步舉行檢測。學力檢測成績將匯入教育部因材網,為教師提供學生學習難點的資訊連結,

2023-05-25 疫後藝文消費回溫 脫口秀銷售亮眼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藝文市場回溫了!據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統計指出,2022年年度演出節目票房銷售總額達到11.4億元。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25日分析說,民眾消費行為已發生改變,如脫口秀、電影音樂會等非表演藝術類、中小型表演的數目正逐漸增加。 ## 解封帶來11億票房 劉怡汝說,藝文產業受到疫情長達三年的影響,隨著疫苗普及、防疫規定鬆綁與邊境解封等政策,實體展演活動也逐漸回溫。她表示,民眾消費習慣也隨著社會變遷有所改變,非表演藝術類的節目、年輕客群與中小型表演的數目都逐漸上升。 根據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統計指出,2022年年度演出節目票房銷售總額達...

2023-05-24 空中英語教室 搬進仁德國中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仁德國中積極推動雙語教學,二十四日邀請《空中英語教室》的中、外籍老師們到校,帶領學生進行 […]

2023-06-04 高職優質化方案素養導向評量設計教學 引領教師未來發展


為扎根技職教育,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與臺師大所率領的「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團隊」,自新課綱實施以來持續培訓種子教師,將素養導向教學的理念與具體可行的跨域教學深化到各校,激發學生的多元學習與創新思維。自112年起,更從素養導向教學跨向素養導向評量的設計,透過教師專業的評量設計,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的學習任務中,展現創意與想像力。團隊帶領教師在「參與、交流、分享」的過程中,由種子教師說明演練、評析演練、分組討論、分享交流,運用Mentor-Mentee(教師傳習制度)的延續,逐步引導教師與學校產生「質」的變化。
  
國教署說明,以國立羅東高中、國立海大附中兩校進行跨校素養導向教學的校際觀摩課程為例,兩校分別以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地景元素,設計分組探索地圖,並結合群科特色,再由學員分組完成出「定向越野‧森林之秘」的素養任務解鎖活動,內容包括:設計跨域課程、SDGs永續教育目標及核心素養融入、素養導向評量及學習任務等;而「鬼斧神工‧地質探索」的環境議題融入活動,則依據基隆和平島地質公園的海洋生態、古蹟探究、人文歷史、生態環境等面向,結合核心素養、跨科課程、學習目標、學習策略等進行教案設計發想,讓兩校學生對自己家鄉有更深入的了解,引進在地文化脈絡的思辯過程,也透過跨縣市、跨校的資源結合,拓展學習視野。
  
羅東高中校長曾璧光表示,此次高職優質化的種子教師團隊參訪,可增進技術型高中專業科目教師理解普高一般科目在課程上的多元發展與設計思考,是很好的交流活動;海大附中校長洪進源表示,參訪不僅使學校的教師獲得寶貴的教學靈感和啟示,更能將這些實踐經驗應用於課程設計和實際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和培養設計思考能力。
  
國教署表示,臺師大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團隊立足於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的精神上,統籌推動各校落實新課綱,聚焦辦理課程深化及教學轉化,期望真正落實技職教育理念,將技高作為技職教育的核心,帶給學生更多的探索與挑戰。

2023-06-04 閩南語沉浸式教學 連結地方與課室學習距離


為提升學生使用閩南語機會,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自106年起辦理「閩南語沉浸式教學計畫」,將閩南語結合學校本位課程及班級主題教學,營造沉浸式語言學習環境,自106至111學年度已有213校參加,共計嘉惠全國483個班級學生。除透過多元的教學模式及課室氛圍營造一個有效能的語言學習環境,同時也鼓勵教師走出教室結合在地文化,擴大學生學習的深度、廣度,並提升閩南語使用流暢度,以「先聽說、再讀寫,並以生活化與趣味化方式」進行教學設計,鼓勵教師漸進式運用國語、閩南語教學,加深學生對本土的認同與情感。
  
以宜蘭縣大溪國小為例,方俊欽校長帶領行政團隊跟教師善用學校環境的特性,共同規劃龜山島的傳說故事、衝浪等具在地特色的課程,同時結合社區資源,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相關活動,讓學生的語言學習擴散至社區。教師吳慈峰表示,平時的教學及對談以閩南語為主,藉以激發學生語言認同,學生在與同儕互動中自然使用閩南語,濃濃的「宜蘭腔」閩南語更彰顯語言在地化。
  
臺南市隆田國小以校訂課程「咱的好所在、菱鄉生態巡禮」為主軸,研發自編教材,進行生動且別具在地特色的課程,在寓教於樂的課程設計中,學生勇於以閩南語進行互動。教師陳郁叡表示,透過充滿活力且符合課綱的全方位課程設計,讓學生的學習目標兼具本土情懷與自我認同,顯現教師團隊對本土語言教學付出不遺餘力。
  
屏東大潭國小的自然課程,教師教學全程使用閩南語,學生也能使用閩南語進行討論,並對課堂中科學實驗表現出高度興趣,透過教師陳盈朱穿插實作、觀察、討論及程序引導的安排,讓課程內容饒富趣味。在學校行政團隊全心投入下,師生在自然脈絡中配合學科特色將語言融入教學,整體表現讓人驚豔。
    
國教署表示,將持續鼓勵學校創造開放、包容及尊重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從學校出發,與社區及家庭共同努力,使閩南語成為學生日常活動進行時的語言,並結合在地文化,讓學生對本土語文學習產生認同與與榮譽感,進而樂於使用。

2023-06-03 教育部重申尊重各大學針對其學倫案件之查處


有關立委質疑教育部未提供鄭君2011年《中國基層選舉演變之分析-尋找民主發展的動力》論文學倫案資料乙節,教育部重申,前述論文學術倫理案係由國立臺灣大學逕行受理檢舉及查處,因此教育部無該案之調查報告。同時,本案業經學校回函表示,依專科以上學校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原則第11點規定,學術倫理案件之評審過程、審查人及評審意見等相關資料,應予保密;受理檢舉、參與審議程序之人員就所接觸之資訊應予保密。爰該碩士論文案之審定資料係屬保密,學校無法提供審查報告。
教育部強調,依學位授予法規定,學位授予為大學權責,涉及學術倫理案件應本權責依該法、專科以上學校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原則與校內規定查處,教育部尊重學校依規定審議之調查結果。
為協助大學持續精進學術倫理之查處機制,教育部已補助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分別進行學術倫理審議決定程序及原則之研究,以及碩士論文採專業實務報告格式規範之研究,以利協進會將研究結果提供大學校院參考。

2023-06-03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拜會德州州政府與參與臺德(州)半導體人才培育與產學合作論壇,尋求未來雙邊更深入教育合作的機會


    為落實推動臺美教育倡議,深化臺灣與美國各州教育合作,並強化雙方大學於半導體及其它重要領域之人才培育及研究合作,教育部劉孟奇政務次長於美國時間6月1日(臺灣時間6月2日)率領國內重要大學校長及副校長訪晤德州,拜會州務卿珍·尼爾森(Jane Nelson)、高等教育協調委員會執行長哈里森·凱勒(Dr. Harrison Keller)及州教育廳長邁克.莫拉斯(Mike Morath)等人。劉孟奇次長並於美國時間6月2日(臺灣時間6月3日)率領國內設立半導體研究學院的6所國立大學校長與副校長,參加「臺德(州)半導體人才培育與產學合作論壇」,該論壇由駐休士頓辦事處與德州高等教育協調委員會共同辦理,德州農工大學系統總校長約翰.夏普(John Sharp)與德州大學系統副總校長阿奇·福爾摩斯(Dr. Archie Holmes)率相關學術主管出席,吸引德州方70位產、官、學代表、18所大學參與盛會,係歷年罕見。經由論壇平臺的對話與圓桌討論,雙方未來在半導體及其它重要領域將展開更深入的教育交流與研究合作,為半導體人才培育共同努力。
    劉孟奇次長於美國時間6月1日拜會德州政府官員時表示,臺灣和德州長期以來在教育、研究和創新均有共同理念及長期夥伴關係,在臺美教育倡議基礎架構下,期待雙方展開更多元與更深入的教育合作議題;尤其是臺灣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健全,未來若可以促進教師交流的合作項目,將有助於國內中小學STEM教師藉由國際交流,拓展國際視野、增進雙語教學能力及職能發展,更可增進臺德(州)教師彼此之教學交流與文化理解。
    德州教育廳長邁克.莫拉斯(Mike Morath)於會談中談到,目前臺灣與德州除華語文教育合作外,對於與我方所提STEM領域教學人員的交流合作,也表達高度興趣。教育部亦熱忱邀請莫拉斯廳長來臺灣進行教育訪問與簽署雙邊合作備忘錄,以深入雙邊中小學教育合作。    
    在美國時間6月2日舉辦的論壇中,臺德(州)雙方大學各自介紹彼此特色及半導體人才培育現況,以促進相互認識與擴展未來交流合作機會。我方首先由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顧問蘇慧貞教授開場說明臺灣半導體產業與人才培育的現況與挑戰,再由國立清華大學高為元校長、國立臺灣大學丁詩同副校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蔚順華副校長、國立中山大學郭志文副校長、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國立成功大學智慧半導體及永續製學院江孟學副院長等人分別說明其半導體人才培育與產學合作特色;美方部分,由德州農工大學系統助理副總校長Dr. David Staack、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副校長Dr. Dan Jaffe、萊斯大學副校長Dr. Ramamoorthy Ramesh、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副校長Dr. Joseph Pancrazio等高教硏發主管介紹盤點後各該系統/校之半導體研究現況,及期待與我方共同合作之領域。
    劉孟奇次長於論壇活動致詞中表示,為促進臺美雙邊半導體的學術交流與教育合作,未來在臺美教育倡議的架構下,臺德(州)在半導體領域之高等教育合作,可以著重在學生與教師交換、短期密集課程、共同研究計畫、共設學術研究中心、國際產學合作與華語教育等項目;關於未來的合作組織架構,則可由國內大學組成學術聯盟與德州大學系統共同推動,經由組成工作小組方式,雙邊定期討論學術合作事項,教育部則會提供充分支持,並也會協助尋求行政院跨部會支持。
    論壇並透過圓桌會議進行合作討論,雙方同意將以半導體、量子科技、農業、生物醫學工程、太空科技、華語教學等領域作為初步優先合作領域,後續則將儘速召開工作小組線上會議,雙邊商討短中期合作目標。會中德州農工大學系統夏普總校長及德州大學系統福爾摩斯副總校長均表率團訪臺意願,同時規劃於訪臺期間簽署共同合作備忘錄,俾深化雙方夥伴關係。
    教育部代表團此行亦在美國時間5月31日上午拜會亞歷桑納州立大學華盛頓校區,肯特.霍普金斯(Kent Hopkins)副校長表達該校與我方在半導體、循環經濟、永續等議題上合作的高度興趣;另隨著美國華語師資的需求愈來愈高,加上我半導體大廠進駐亞歷桑納州,該校預期該州對於我國華語文師資及相關資源的需求將日益增加,表示期待未來與我方教育合作的高度意願。

2023-06-03 促進臺印交流!印度中小學校長首發團27人訪臺


  為持續推動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交流,加強與外國教育機關(構)及學校的交流。在教育部及駐印度教育組安排下,促成由印度訪問團團長Mount Abu Public School校長Jyoti Arora籌組的印度中小學校長訪問團共27人於5月下旬訪臺,該訪問團與教育部及學校代表進行充分討論,期許未來臺印學校除增加線上文化交流、教學合作外,更能積極推動師生互訪等計畫。
  國教署表示,目前已有19所印度中小學和17所臺灣學校締結姊妹校,此次訪臺的20所印校中有10校與我國11校締約。而臺印學校至今已進行互訪及線上交流等49項活動,且印度學校在「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2.0全球資訊網裡的國際交流櫥窗(IEW)平臺」註冊成為會員計39校,成功媒合與臺校合作交流為47校,均僅次於南韓,是我國中小學相當重要的交流合作夥伴。
  嘉義縣民和國中獲教育部國教署111學年度補助辦理「公立國民中小學與國外姐妹校互惠機制實施計畫」,曾與本次來訪的National Victor Public School進行多次交流,該校學生收到許多描述印度宗教、歌舞、繪畫、美食等書信,及令人驚豔的藝術創作。學生除了錄製影片表達感謝,也結合特色課程寄出明信片,介紹臺灣與嘉義番路的風土人情,兩校未來希望加強傳統歌舞及原住民特色交流,並規劃共同合作開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課程。
  另屏東縣萬丹國中與本次來訪的Modern Public School、St. Giri Public School、National Victor Public School等3校都有交流,雙方學生透過線上分享各自的節慶、宗教、美食等,並就 SDGs當中的氣候變遷及性別平等議題進行討論,未來將持續推動文化及相關議題交流。
  拜會過程中,臺印學校互動熱烈,印度來訪學校代表回應,他們樂見線上交流及實體互訪並行,也詢問許多有關我國國民教育的規劃。另印度團長Jyoti Arora表示,希望臺灣師生有機會到訪印度;國教署表示,將持續協助並鼓勵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並期許未來臺印學校進行更多互動,開拓孩子們的國際視野。

2023-06-03 「天籟之音─媽媽教我的歌」 全國師生鄉土歌謠比賽特優學校聯合音樂會


教育部委請國立實驗合唱團辦理「『天籟之音─媽媽教我的歌』全國師生鄉土歌謠比賽特優學校聯合音樂會」,112年度將於苗北藝文中心(6月18日)、臺北國家音樂廳(6月21日)、雲林表演廳(7月9日)、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音樂廳(7月18日)等4場館演出,完成北中南音樂會大連線。
「天籟之音─媽媽教我的歌」系列音樂會,由實驗合唱團領銜,帶領全國各地111學年度全國師生鄉土歌謠比賽特優學校演唱,共計有新竹市東區培英國民中學、苗栗縣頭份市建國國民小學、雲林縣立東仁國民中學、南投縣立民和國民中學、屏東縣青葉國民小學、花蓮縣卓溪鄉太平國民小學等19校參與,總演出人數達1,000餘人次,演唱曲目包含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及東南亞語等合唱歌謠,將臺灣百年來歌謠及新住民文化真實呈現。
教育部自民國89年辦理第1屆全國師生鄉土歌謠比賽至今已23年,為讓優秀的師生有更多展現的舞臺,並讓更多民眾感受臺灣歌謠文化的豐富與優美,實驗合唱團自103年起協助辦理「『天籟之音─媽媽教我的歌』全國師生鄉土歌謠比賽特優學校聯合音樂會」,以作為全國學生表演藝術類競賽賽後推廣系列活動之一,邀請決賽榮獲特優的中小學合唱團,於全國各地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獲得各縣市觀眾的熱烈迴響,同時也提供各地區師生學習觀摩的機會。
臺北市三玉國小林靖恩同學說,這次能跟合唱團到國家音樂廳演出,全家人都覺得好光榮,因為唱的是閩南語,住在南部的阿公阿嬤都聽得懂,所以媽媽準備了12張票,全家人一起盛裝打扮到音樂廳看演出。南投縣民和國中張渝姍老師表示,受邀參與鄉土歌謠特優音樂會是每年孩子們所期待的事,更是九年級應屆畢業生最珍貴的回憶之一。帶領學弟妹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出,也意味著好的傳承,孩子們都十分珍惜演出機會;更能看到不同特色的團隊齊聚一堂,彼此學習成長,是參與特優音樂會最美好的價值。
臺中市漢口國中林哲瑀老師分享,疫情這3年的國境管制,因唱菲律賓與印尼曲目,彷彿帶著孩子出國認識他國文化,而在歌曲中加入劇情編排與舞蹈,更讓同學們能夠體會當地文化特色,大家演唱時也更樂在其中。屏東縣泰武國中洪雅慧老師則表示,在該校的學習環境裡,唱歌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很高興來自北大武部落的美妙聲音能在大家的面前展現;而學校師生聽到能夠站在國家級殿堂表演,心裡都非常雀躍,畢業生更表示這將會是在他們國中生活最美好的回憶及禮物,也希望能夠將排灣族最美的樣貌呈現給大家,讓大家來認識排灣族美麗的聲音。
國立實驗合唱團除受教育部委辦「天籟之音─媽媽教我的歌」音樂會外,同時也協助至全國22所偏鄉中小學進行鄉土歌謠合唱教學師資的教學輔導,並辦理「鄉土歌謠合唱種子教學研習營」,以推動國內合唱教育,歡迎有需求的偏鄉學校申請教學輔導及參加研習;更多活動內容請至實驗合唱團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nationalchoir)查詢。

2023-06-03 2023總統教育獎獲獎學生優良事蹟系列報導之二


2023總統教育獎初選計351件,經嚴謹的評選過程,共有56名優秀學子獲得殊榮,除因他們在學業上用功學習,同時面對身體與環境的限制與挑戰,都能積極面對,力爭上游。同時還能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勇敢無懼,充滿希望。
教育部系列發布介紹獲獎學生事蹟,以下介紹8位得獎學生,分別是彭亦歆、李沛潔、楊喬崴、黎懿亞、邱嘉軒、吳宜容、陳柏元、王紹丞的生命故事。期能藉由他們奮發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帶給社會更多正向的影響。
一、〈歆不盲茫 惟力是視〉彭亦歆(宜蘭縣三星國小)
彭亦歆先天全盲,幼稚園時診斷出罹患妥瑞氏症,然而她個性正向開朗,藉由點字摸讀達到學業成績優異,更在歌唱、演講方面表現突出,參加合唱團,在111年宜蘭縣學生音樂暨鄉土歌謠比賽師生鄉土歌謠—閩南語國小團體組獲得優等。
彭亦歆也熱愛體育活動,在宜蘭縣身心障礙國民體能競賽50公尺奪得第二名、壘球擲遠第二名。她同時熱心公益,在宜蘭縣分類巡迴輔導特殊需求學生藝文展演活動上分享生命故事;到學校附幼說故事,也參與志工服務,唱歌給銀髮長輩聽,散播歡樂和關懷。因為表現優異,獲得臺灣電力公司蘭陽發電廠頒贈獎學金。
身心障礙讓彭亦歆能體會被排擠與孤立無援的感覺,她立志未來成為心理醫師,幫助其他視障朋友用心體會美麗的世界。她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為周遭同儕帶來正能量,值得稱許。
二、〈在無聲中,讓夢想遠大〉李沛潔(桃園市建德國小)
李沛潔的雙親皆為聽障者,家中以雞蛋糕攤位的微薄收入維生,但父母從未忽視她的教育,從小就要求聽力正常的李沛潔學習手語,並且利用有聲書、發音軟體講故事給她聽,讓她兼具有聲與無聲世界的溝通能力。
李沛潔也不因家庭弱勢而退縮,積極學習手語為雙親翻譯,並協助父母的雞蛋糕生意,成為家人與外界溝通的橋梁;即使面對外界好奇的眼光,她也能坦然以對,足見她的成熟與自信。
李沛潔因家庭環境在學習注音符號時相對困難,但她不屈不撓,用功讀書,成績不斷進步,終於名列前茅。她把握每個成長的機會,擔任班長、學校自治市幹部,得過校內國語朗讀比賽第一名、四格漫畫優選,並當選桃園市 111 學年度市模範兒童。
她和同學代表學校參加各類比賽,獲得桃園市學生音樂比賽同聲合唱特優、桃園市中小學發明展甲等。因為表現優異,更獲桃園區靈鷲山普仁獎、全國靈鷲山普仁獎,及桃園市八德獅子會頒發孝悌楷模獎肯定。李沛潔面對各種挑戰,從不退縮,雖然過程刻苦艱辛,但她正向勤奮,展現出多才多藝的面貌,是天助自助者的最佳典範。
三、〈泳不放棄,溜出希望〉楊喬崴(彰化縣成功國小)
楊喬崴來自單親及中低收入家庭,幼兒時被診斷為輕度智能障礙,合併自閉症類群障礙,併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綜合症狀。他的外表與一般人無異,但在學習上以及與同學相處上皆屢遭挫敗,校園生活對他來說相當不易。
所幸楊喬崴從未放棄學習,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接觸溜冰、游泳等運動,因學習能力較慢,教練總是特地為他留下,不厭其煩地耐心指導。而他家地處偏鄉,沒有夜間游泳池,除了平日在學校的例行訓練,媽媽更不辭辛苦地接送,利用夜間及假日到外縣市的場地加強練習。 
在受訓過程中,他常在溜冰時跌跤、雙腳起水泡,甚至指甲脫落;游泳時還曾經割傷下巴,縫了6針包紮完後再返隊訓練,從不喊痛,也不會因受傷而放棄。
雖然楊喬崴常忘記比賽中計算分數的規則,但他憑藉過人的體力和認真的態度,勤奮不懈、持之以恆的練習,近年來他在各種賽事中迭有斬獲,並於2022年特殊奧林匹克輪滑競速選拔賽1,000公尺勇奪金牌、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特奧輪鞋100公尺及300公尺摘下雙金,以及全國學聯盃游泳錦標賽25公尺蛙式拿下銅牌,成為「水陸兩棲」的運動健將。楊喬崴單純、樂觀,並以超越常人的堅韌,克服先天障礙,堪為楷模。
四、〈乒出自己,打出希望〉黎懿亞(臺北市立景美國中)
黎懿亞2歲半時被判定是自閉症及發展遲緩,除了在認知和社會人際互動有困難,並且有嚴重構音問題,但在父母師長引導下,持續學習與別人互動,因此她的情緒穩定、個性乖巧。
黎懿亞國小四年級接觸桌球,五年級就獲得臺北市樂活盃全國身心障礙桌球錦標賽TT11女子組第二名。但家中經濟條件有限,轉而運用其他社會資源,例如:身障者每日可免費使用運動中心2小時,老人會和桌球協會也有高手可以陪練。為了爭取更多練習時間,她常在一天內奔波好幾個運動中心練習,也因密集練習常磨破鞋底,平均兩個月要換一雙鞋。
2022年,黎懿亞首次參加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智能障礙女子桌球單打就奪下金牌,賽後與父親相擁而泣成為場邊最動人的一幕。並因身心障礙桌球比賽無年齡分組,黎懿亞無論在國內或國際賽,都是年紀最小,但她的表現毫不遜色,2022年入選帕拉桌球國手,並獲亞洲大洋洲運動會女雙銀牌。她以持之以恆的毅力,改變命運,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學習。
五、〈跨越障礙,勇往直前,無所畏懼〉邱嘉軒(臺中市立啟聰學校)
邱嘉軒四歲才會走路,五歲才會說話,為重度多重障礙學生,先天弱視、中度聽障、輕度智障、癲癇、常常流鼻血,需要定時服用藥物,以及配戴助聽器、眼鏡等輔具。
邱嘉軒年幼時雙親就離異不知所蹤,由阿嬤撫養長大,和舅舅及表姊同住,家境清寒,屬中低收入戶。但他個性天真活潑,努力學習烹飪、農作,並勤練滾球、羽球及朗讀,在臺中市特奧滾球男子團體競賽獲得第一名、聽障語文競賽中區啟聰學校國中組朗讀比賽優等、校內羽球單打競賽第三名。
邱嘉軒積極又樂觀,且參與公益短片拍攝,關心社會弱勢困境,以正向態度展現生命力,足堪榜樣。
六、〈在黑暗中跑出一片光亮〉吳宜容(臺中市立啟明學校)
吳宜容是全盲視障生,小學二年級時父母離異,在五年級時主要照顧者爺爺過世,她的家境清寒,長期領有低收入戶證明。宜容於小學四年級時轉學至臺中市立啟明學校,六年級時加入學校田徑隊,但因身材特別瘦小,老師和教練想盡辦法為她補充營養,並在教練的薰陶下,鍛鍊出體育人的堅持和紀律。
吳宜容沒有視覺觀察的經驗,學習跑步動作必須重複摸索和體會。當教練教她基本動作時,要先請學姐示範,她以觸覺摸索學姐的肢體動作,才能將動作做出來。因她喜歡跑步,遇到困難時,常常鼓勵自己要挺過去。
在風雨無阻的練習下,吳宜容2021年1月入選「中華民國帕拉林匹克總會潛力新秀培育計畫」,同年12月參加亞洲帕拉青年運動會拿下3面金牌,並在400公尺項目打破全國紀錄。而在2022年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在同項目跑出2面金牌,並再度打破全國紀錄,獲頒國光體育獎章,並獲臺中市政府頒發向陽教育獎。
雖然吳宜容先天條件不佳,但她透過不斷苦練,在師長鼓勵下,堅持自己的理想,每次上場比賽皆不負眾望,拚盡全力,不負眾望獲得最佳成績。「她看不見世界,卻讓世界看見臺灣!」吳宜容突破障礙、奮發向上的精神,值得表揚。
七、〈活出生命力〉陳柏元(國立北門農工職校)
陳柏元高三時發生重大車禍,導致頸髓損傷、頸部以下癱瘓,從此展開辛苦漫長的復健之路。他在無數次身體負荷與自我要求的拔河之後,體能逐漸穩定,他要求自己接受更嚴格的訓練,以成為身障運動選手為目標。2022年他代表臺南市參加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獲得鉛球、鐵餅、標槍三面銀牌。
陳柏元不以此為滿足,更決定重返校園,雖然他的身體無時無刻在疼痛,因手指無法使力,寫作業時必須勾著筆、懸著腕,可謂滿紙血淚,但他仍每天準時到校。用生命學習的他,除了晚上到學校進修,也利用白天到高雄脊髓損傷基金會受訓成為同儕支持訪視員並研修 CRPD 身心障礙公約課程。
同時,陳柏元參與愛的小飛俠行動關懷團隊,成為生命教育講師;2022年獲臺南市傑出身心障礙人士,獲聘臺南市政府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推動小組委員;2023 年獲救國團「臺南市社會優秀青年」。
雖然無法用雙腳行走,但陳柏元的心境無限寬廣,他為自己的幸福努力前行,也期待藉由自己的故事,讓處於逆境的身障者勇於做自己,找回自己生命的自主權。
八、〈帶著呼吸器勇闖人生〉王紹丞(長庚大學)
王紹丞12歲時遭病毒癱瘓運動神經,從此必須帶著呼吸器維生,並以電動輪椅代步。但他並不氣餒,國中時以繪畫治療開啟人生另一篇窗,於2016年獲頒總統教育獎,今年為二度得獎。
王紹丞在校成績優異,共獲五次書卷獎,且三度獲頒鴻海獎學鯨,並積極參與各項競賽,獲得多項資訊競賽獎項,推甄錄取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
由於從小受到許多人的幫助,讓王紹丞養成了熱心助人的習慣,不僅曾協助物理治療系開發糖尿病檢測儀器,也到醫院為病童說故事,並參與義賣活動幫助弱勢團體。同時也擔任課輔小老師,為系上弱勢生輔導專業科目,並擔任大學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委員,為特教生權益發聲。
王紹丞的母親為了照顧他辭去工作,為了分擔家計,而他在大一下學期開始打工,從一般行政工讀生做到教授的研究助理,更成為台積電校園代表,並且是系上必修作業系統的助教,甚至得到在知名智能科技公司的實習機會,足見他的努力及與日俱增的能力。
王紹丞希望未來能開發出可判定人體腦神經訊號的智能輔具,造福神經受損及肌肉無力的病患,使他們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無論是開發糖尿病檢測儀器或是工作實習,都是為了累積經驗,回饋社會。感恩奉獻的精神,值得年輕學子效法。

2023-06-02 「用愛牽手,反毒防守」 112年中區大專校院防制學生藥物濫用知能研習


為強化大專校院防制學生藥物濫用業務知能及反毒宣導能量,教育部委請雲林縣聯絡處行政團隊於今(2)日舉辦「112年中區大專校院防制學生藥物濫用知能研習」,帶領中區各大專校院防制學生藥物濫用承辦人前往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茄荖山莊及財政部關務署海關緝毒犬中心研習。此次研習主要目的在於強化第一線業務人員防制毒品的知識、個案輔導處遇措施及認識國家防毒的重要機構,藉由參訪活動實地瞭解藥癮治療及查緝毒品作為,讓承辦業務人員更具防制能力,共同營造「無毒校園」的友善環境。
茄荖山莊是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擁有完整醫療專業團隊的戒癮治療性社區,本次知能研習安排參訪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茄荖山莊,並由該院院生實地介紹針對藥物成癮者的輔導陪伴課程,讓參與研習的第一線人員於過程中了解,戒毒的工作並非僅止於讓個案停止吸毒,而是使其具有處理生活上所遭遇各種問題的能力,並恢復正常的生活型態,才能達到完全戒毒的目標。
研習也安排參訪財政部關務署緝毒犬中心,該中心是國家防毒的重要機構,所培育之緝毒犬擁有嗅覺敏銳、機動性高及使用範圍廣特性,可彌補人力之不足,加上執檢人員的專業知能及高科技查緝設備投入,達到截毒於關口之目的,阻絕毒品於境外,守護國人的安全,是國家反毒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份重要力量。
教育部表示,此次研習活動不僅讓第一線人員實地瞭解藥物濫用的危害,也為校園防制藥物濫用工作提供了更多實用知識和資源,不管是成人重建的戒毒治療或是邊境的緝毒作業,在在顯示政府對於防制毒品的決心。呼籲各級學校加強校園防制藥物濫用工作,讓「校園零毒品」的種子繼續傳遞,創造健康、安全的學習環境。

2023-06-02 區域原資中心多元深耕 穩健提升服務量能


教育部為提供各大專校院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以下簡稱原資中心)聯繫及資源分享平臺,設置北、中、南、東4區6校區域原資中心,提供區域內夥伴學校諮詢、經驗交流與觀摩,並透過辦理跨校原住民學生活動及教職員原住民族文化與輔導增能課程,陪伴與協助全國原資中心,完備原住民學生在校就學及生活的文化支持系統。
北區區域原資中心是由輔仁大學擔任召集學校、國立體育大學擔任副召集學校,中區由國立中興大學擔任召集學校、南區由國立屏東大學擔任召集學校,東區暨專科區則由國立臺東大學擔任召集學校、慈濟科技大學擔任副召集學校,各區近期特色活動舉例如下:
一、北區:輔仁大學於今(112)年5至7月分區辦理4場原資中心承辦人員增能研習,以世界(部落)咖啡館模式進行,透過探討與省思,增進原住民族文化及教育、輔導專業知能。另國立體育大學定於今年6月3日辦理「北區大專校院原住民族學生傳統技藝競賽」,競賽項目包含傳統射箭、拔河、鋸木及負重接力等,藉由體育競賽,提供原住民學生互相切磋、觀摩學習的機會,並凝聚對原住民族文化的認同。
二、中區:國立中興大學於今年5月23日至26日辦理「kivala部落快樂角-原住民族文化及議題教育週展」,包含原住民族議題講座、原住民族文化互動體驗、原住民族傳統藝術展演及族群文化靜態展等,讓參與者一同學習原住民族文化,促進教職員生認識與尊重原住民族。
三、南區:國立屏東大學為增進原住民學生對於原住民族當代議題的認識,今年南區原住民學生領袖培育營安排於6月28日至30日,前往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部落,協助學生深入了解當地大武壠族人在莫拉克風災後,將傷痛轉化成力量,重建大武壠族的家園,再現族群文化之美。
四、東區暨專科區:國立臺東大學及慈濟科技大學則規劃辦理「全民原教巡迴列車-織圓‧知原」,預計今年於9至12月分別至國立東華大學、國立臺東大學、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宜蘭大學巡迴,除了辦理原住民族議題講座,並策畫聯合織布展、各族群物件及學生田野調查成果特展,由學生擔任展場導覽解說,同時辦理影像人才培育工作坊,鼓勵學生學習觀察、記錄周遭社群的人、事、物,並讓多元豐厚的文化故事延續不斷。
教育部112年補助144所大專校院原資中心經費,目前全國已有9成學校設置原資中心,將持續透過區域原資中心,提供區域內夥伴學校更完善充足的諮詢及服務能量,並由各校原資中心、學務處、教務處、諮商輔導中心等相關單位,一起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原住民學生輔導工作。
更多原資中心相關活動訊息,歡迎瀏覽「教育部原住民族及少數族群教育資訊網─原力網」(https://indigenous.moe.gov.tw)。

2023-06-02 2023「科技FUN手玩.科技教育嘉年華」 3日科工館登場


為推動科技教育,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主辦、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共同承辦「2023科技Fun手玩-科技教育嘉年華」活動,於6月3至4日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行,邀集22縣市呈現100所科技中心推動成果,除以靜態及動態多樣性展現科技中心開發之作品、多媒體素材外,藉由嘉年華輕鬆體驗方式,提供高互動性的教具讓民眾感受「動手實作」的趣味,拉近民眾與科技間的距離,一起體驗「做、用、想」的科技精神。
國教署說明,科技中心是科技領域推動的重要推手,各縣市共成立100間科技中心,扮演垂直與橫向資源整合的重要角色,提供師生研究專題、實作探索、想像及發現的空間,讓科技教育成長茁壯。近年因疫情關係都改以線上方式辦理,今年終於能夠以實體方式,呈現科技科技中心一年來的成果展示活動。
像是臺北市仁愛科技中心「奇幻AR寶盒」實作課程,讓孩子們動手做木製收納盒,以剪影造型的外觀,發揮創意,設計出獨一無二的寶盒,掀開寶盒,看到的是擴增實境技術創造出的奇幻空間,讓小小的盒子裡,蘊藏孩子不同的想像;新北市積穗科技中心「科技魔法師-哈樂怪魔術盒」,現場提供簡易版組裝教材,讓民眾了解3D全息投影的基本原理,以親子共學方式製作創客科學玩具;臺東縣新生科技中心「小小工具達人」,提供親子互動的手做課程,發揮創意製作個人手機架,並提供工具袋讓孩子們回家還是可以動手玩科技。
國教署表示,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的科技素養,主要透過專題課程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並培養運用科技工具解決的能力,增進學生的運算思維與設計思考的知能,學習的方式也更強調與日常的結合。期待未來學生在科技領域的學習,進行跨領域整合,讓學習成果更可以透過新興科技技術及多元方式來展現。
:::
好站連結
[ more... ]